你以為是孩子的行為問題讓你擔心,其實是媽媽的 教養焦慮 在作怪。

by | 3 月 25, 2022 | 自我照顧

母職因著孩子而存在,很多媽媽在教養當中深感壓力,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孩子的行為問題,其實是我們自身出現以下三個 教養焦慮 來源,才會常感孩子事事不妥。《養兒一百歲,但你不必長憂九十九》專題的第二集,我們來學懂,到底是甚麼東西特別容易激發媽媽的憂慮,讓我們對這些焦慮來源更有意識,在下一次想擔心的時候,饒過孩子,也饒過自己。

你也可以以聲音形式獲取內容:


教養焦慮 來源一:因不信任而帶來的恐懼

現代社會的教養以「不信任孩子」為主調,這有別於遠古人類(及現時少數部落)的狩獵採集社會所主張的信任式教養——相信「孩童本能」,放任他們自由的遊玩與探索,信任孩子會在遊樂中自主學習生活的各種所需要的技能,家長不會嘗試改變或控制孩子,反之更像是協助者,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反之,現代社會由「控制保護式教養」主導,家長普遍認為孩子是「脆弱與無能」,相信自己的決定比起孩子的決定更好,會擔心孩子的安全與未來,因而給予各種規範和限制,希望孩子遵從自己的選擇,而非孩子的選擇。(來源:《會玩才會學》)

無論我們選擇怎樣的教養模式,如果核心的信念是源於不信任孩子,那麼恐懼就一定會長存於你和孩子的互動之中,憂慮也會好自然產生——孩子做不到怎辦?你會擔心孩子的表現,你認為孩子有能力了,你便能相信他們,事實卻是相反,沒有你的信任,孩子便沒有能力去建立其他能力,最後或許真的印證你所言「孩子真的辦不到」,那是因為孩子無論怎樣努力,在你否定的眼光下都是難以成功。但,你看到真實的因果關係嗎?

這一種焦慮發生與否,是一念之間,現代父母大部份的教養焦慮都是出自這個核心信念——信任或不信任孩子,是天堂與地獄之別。

教養焦慮 來源二:深恐自己所給的不足,而讓孩子有所缺失或受罪

媽媽總想把最好的給予孩子,在物質供給和教育實踐上的各個選擇,要麼不是花時間做資料搜集,要麼就是豪花金錢購買最好的東西,更多的是兩者並存。以往,我也會認為這是因為父母的正常心態,後來我發現,這種「給予最好」的想法來源,是因為我們總怕自己做得不夠。

理性的我們深明,物質或教養的品質追逐上,是沒可能達至「最好」的,就像你手持iPhone 13,而你肯定蘋果還可以出到iPhone 30,甚至300!

深怕自己做得不足,而讓孩子有所缺失或受罪,這深層恐懼才是推動我們一直追逐「最好」;而為何我們總會認為自己「不足」,那好可能是我們從少也被否定(上述第一點)。

所以當你看見「黃金成長期」、「關鍵時期」、「育兒必備」,你的媽媽腦就亮起紅燈,你怕錯過,你怕遺漏、你怕追不上步伐,你怕因錯失而成為失職的媽媽。

近年社交媒體上出現一個名詞「FOMO 」(Fear of Missing Out),這本是一個心理症狀,形容人類在對有可能錯失的事持續產生焦慮,總認為別人在自己不在時經歷了什麼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而社交媒體更是促發的我們的FOMO——怕自己錯過任何熱門話題或朋友間有意義的活動(更多只是「即時動態」),而令我們一直流連於社交媒體。

我們這一代的父母都是成長在社交媒體急速發展的時期,兩種恐懼混在一起,就成了FOMO Parenting(教養的錯失恐懼)—— 渴望成為別人的眼中的「好父母」,也怕對錯失「好」的教養資訊。(因篇幅所限,暫不在此討論,但你可以在文末獲得參考文章。)

教養焦慮 來源三:過度深信專家之詞

因前述的兩種恐懼,無力的我們想重獲力量,所以我們嘗試從專家獲得資訊,但如果對所有「專家之詞」沒有過濾的全盤接收,要麼你會被過多的資訊淹沒,不知跟從哪一套;要麼被接連的「做不到」挫敗擊誇而開始懷疑自己的母職能力。

每一位專家之所以成為專家,當然是在其領域投入過不少努力,他們的意見值得參考,但不必全盤套用在自己的家庭及孩子上,因為他們自己的家庭或是他們實驗對象的家庭,是你的家庭嗎?當然不是,你喜歡這個新方法那就去實驗一下是否可行,而非直接就將別人的結論放在你自身或孩子上。

在人生或是教養路上,如果我們以科學家的心態去看待,就不會那麼容易懷疑自己,憂心忡忡。有困難嗎?我們推測一下結論,然後去做實驗證實結果;不可行嗎?那就反覆驗證,直至找到一個在自己身上成功的方法。

用在你家庭而成功的教養方法,或許需要參考很多專家的意見,但也需要你大力的實踐,加上很多的調整而來,別人成功之道,用在你身上可能是慘無人道。記住,你才是你孩子的教養專家,你需要在此領域,找到你自己的專屬配方。

參考文章:

FoMO Parenting: Nothing New Millennials and Facebook didn’t invent parental competition and anxiety

0 Comments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其他相似文章

學懂《 原子習慣 》四部曲, 讓習慣成為母職強大工具

學懂《 原子習慣 》四部曲, 讓習慣成為母職強大工具

我個人非常推薦媽媽們閱讀《 原子習慣 》,此書不只能應用在生活或工作,任何你想增益的層面,你都可以運用此書所說的習慣養成四部曲。而我,就把此書所學到的用在孩子的教育身上,對他和我的助益非常巨大。這篇文章,我想和你分享,我是如何把原子習慣應用在我的母職生活。

媽媽總是太過擔心?這是因為 媽媽腦 的出現!

媽媽總是太過擔心?這是因為 媽媽腦 的出現!

古人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不只是民間智慧,更有科學根據。科學家指出,所有的母性行為,其實都和大腦的改變有關,生育後的媽媽,無可避免地獲配「媽媽腦」。這篇文章會為你帶來兩個重點:媽媽腦的作用、媽媽腦和憂慮的關係。

關於作者

關於作者

李心尹 Natalie 是香港自媒體創作者、Podcast 節目《媽媽成長課》主持人。致力創作提升母職生活效能及幸福感的內容,協助現代媽媽創建理想母職生活。

忙碌媽媽一週要事規劃及行動手冊下載

忙碌媽媽一週要事規劃手冊|限時下載!

一份5頁的指導及行動手冊,助你一步步規劃好一週要事,做好時間管理。

你已成功登記獲取忙碌媽媽一週要事規劃指導及行動手冊,請留意電郵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