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手冊 (下):避開這5個高強度破壞力行為, 培養愛閱讀的孩子 。

by | 9 月 30, 2022 | 學習教養

因為我在早期就開始分享培養幼兒閱讀的心得,有時候會遇到一些朋友或讀者拋過來的問題,有一些問題,細想過後,你會發現其實只需要調整一下心態,父母還是有能力好好培養孩子的閱讀的;但有一些,我覺得做錯了是具有破壞力的,即你不單培養不到閱讀,更可能會讓孩子討厭閱讀。這篇文章,我列出5個在幼兒培養閱讀時常見又具破壞力的觀念,並從《 朗讀手冊 》這本暢銷四十多年的教養書中,獲得正解,希望有助你走過閱讀培養的誤區,為孩子的閱讀習慣注入真正有作用的輸入。

先學懂讀,才能開始閱讀。

作為成年人,讀書寫字多年,我們大概忘記了我們是如何學懂認字。所以我們很容易出現一個錯誤想法——尚未懂「認字」的孩子,怎能進行閱讀呢?這個想法,其實就如假定嬰兒要先學懂「媽媽」的發音,才能開始聆聽一樣;但你不需要是語言學家,也會知道,嬰兒從聽到說一個語言就是因為他有機會不斷暴露於特定的語言環境之中。

《朗讀手冊》作者一再強調,要孩子學懂閱讀,就只需要為他持續朗讀,因為當你在朗讀,有三件重要的事同時發生這件事。

  1. 孩子和書之間產生一種愉悅的聯結關係
  2. 家長和小孩同事從書裏學到東西
  3. 家長向孩子灌輸文字以及文字的發音到孩子的耳朵裏

孩子每聽一個字彙,就像在儲水池加一點水,逐點在他的記憶裡累積,當你透過朗讀加入的字彙多到一個程度,儲水池就會滿出來,孩子便能說、寫及閱讀書籍。這就是作者所說:「聽力的進步有助於閱讀理解力的進步」。

你可能會問,如果要讓孩子透過聽力來輸入字彙,那日常的交談不就足夠?為何要拿起一本書來讀?

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從書籍中獲得的字彙比日常使用的多很多,就作者書中所說的美式英語為例,日常交談的常用字是五千個,另加五千個少用字,在這一萬個字以外,對語文程度起真正作用的就是「生僻字」,對一個6月大的嬰兒來說,「生僻字」在印刷品上的數量比日常交談是有三倍之多。

學懂發音,就會閱讀

作者開宗明義地說:「發音練習不會產生動機」。要培養一個幼童愛上閱讀,不是訓練他有多快念得出那個「生僻字」的技能,而是要讓他喜歡閱讀這件事才可以。這個觀念太重要,如果不清楚,歡迎你重讀以下的文章。

很多父母的確會搞混「工具」和「動機」。孩子沒有對閱讀的「動機」,你訓練到他懂一目百行,他也不會是 Reader。我喜歡在聖誕節煮大餐,並不是因為我烤火雞技巧高超,而是因為我想和家人在一起享受節日的氣氛。

知識與動機必須互相運用 。

但,作者並不反對「發音」的作用。學懂發音,可讓讀者在看到不認識的字時,破解字謎,但這需要先滿足一個條件,就是你早有該字的「背景知識」-你早已聽過這個音,你知道自己發得對不對;你知道這個音所代表的意思。

在此我舉一個例子,有一天我兒子指著一本動物百科的書背上的一個字念「Camouflaged」,我說我不懂這個意思,他再指著書背上的一集變色龍說:「它就是 Camouflaged。」我問他為何會懂這個字,他說是爸爸教他的。

發音法非常依靠一個人對字詞與事情的背景知識,否則不會有效。

一個人的背景知識豐富與否,大大影響他的閱讀程度。如果背景知識是淺薄或錯誤,就算新資料是正確,也沒有用。閱讀就是這樣一回事,當你讀得多,背景知識就愈多,背景知識愈多,你又更容易吸引書箱的新內容,你又會愈學得快。

作為父母,朗讀就是你為孩子建立背景知識。就像上述所說,朗讀提升字彙率,滋養背景知識。

背景知識愈不足,閱讀程度愈低

孩子大了,已錯過伴讀的時機

這也是我很常聽見不再培養孩子閱讀的理由,但仔細想想,你或許真的在過去三年、五年完全沒有進行過任何朗讀,但未來十年呢?

有一句話不是這樣說嗎?最佳種樹的時間是二十年前,其次的是現在。如果你只聚焦於過往的不為,就無法看見你從現在開始至未來可以做的所為。

更何況,我要從《 朗讀手冊 》此書中提取一個重要的知識給你:閱讀理解和聽力理解是有差異的。你會聽懂,卻未必能自己讀懂 。

我提供書中的一個例子讓你好一點理解。在美國當地有一個很受家庭歡迎的處境喜劇節目,每星期的收看率有幾千萬人,當中包括一些小至一年級的孩子,但這個節目的劇本在機構檢定的結果顯示,需俱備小學四年級的閱讀能力才能看懂。

根據研究小孩子聽力的專家表示,小孩子的閱讀能力和聽力在八年級時會集中在相同的程度,在這之前,通常聽力比閱讀能力的程度來得高。所以,孩子能夠聽懂並了解那些較為複雜有趣卻無法自行閱讀理解的故事書。

作者指出,除非孩子已達青少年的初期 (12-14歲),正尋求獨立的時期,父母在伴讀上需要更有技巧,否則所謂孩子「太大」,都只是不在你認為最理想開始時期而己。

不論孩子多大,你也可以為他朗讀。持續輸入較高程度的字彙,提升他們的背景知識,讓閱讀輕易又有趣,孩子多大此事都可以執行。

孩子就是不愛看書

有時候這種限制信念會進一步助長我們的行為,最後證實預言。 《朗讀手冊》的作者說到,很多孩子孩子並不是不愛閱讀,只是還沒有遇上「全壘打啟蒙書」。

例如書中提出一個研究,指很多愛閱讀的學生都能夠說出一至兩本啟發他閱讀興趣的書,而不愛看書的學生則認為閱讀是「枯燥乏味」,也沒有甚麼喜愛的書籍。作者認為,如果你從不上場打球,你就不可能打出全壘打,閱讀上同樣道理,如果從沒有人讓你感覺閱讀有趣或重要,也不創造空間和時間給你投入書海,你自然就無法找到「啟蒙書」。

不過,你也可以細心了解到底孩子不愛看書,是基於甚麼原因。書中提供一個很值得參考的分類,不愛看書的人可分為三類:潛力型、無興趣型和無動機型。

  • 「潛力型」的讀者只是因為目前沒有時間或其他事情所累,而無法看書。
  • 「無興趣型」的讀者是因為覺得看書很無聊,所以不看,但他們敬佩愛看書的人,也希望自己有此能力。
  • 「無動機型」同樣覺得書本無趣,但他們認定自己永遠不愛看書。

研究就發現,這三類讀者在幼年時期的經驗差異極大,這也解釋了為何他們會有此傾向。

「潛力型」的讀者在幼年時期,會有家人念書給他們聽,對閱讀的經驗是正面的,都有借書證;「無興趣型」及「無動機型」的讀者在小時候很少或幾乎沒有人曾念書給他們聽,他們不知道閱讀和樂趣有何關係,沒有參加過讀書會,也沒有借書證。

說到底,閱讀培養都是環境促成,孩子有沒有足夠機會,去遇上他的啟蒙書呢? 我相信你會有答案。

閱讀應看我認為有益的書

這同樣也是一個極具破壞力的觀念,老實說,這只是自師長們自以為是的標準。可笑的是,每一個年代,也有那個年代「不該」被閱讀的書,倪匡的衛斯理、亦舒的愛情小說,也曾被貼上「沒有營養」的標籤。

作者在書中就指出, 富娛樂性的輕鬆讀物(系列故事書或漫畫書)在培養終身讀者上,扮演重要角色。這些讀物當然不是古典文學,但他們比起古典文學更能培養出閱讀能力順暢的讀者。

只有建立起閱讀能力,孩子才能閱讀更多,閱讀更多,能力愈高,自然能夠挑戰更高難度的讀本。

閱讀是一項技能培養,也就是有分程度,如果父母認為「有益」的書對孩子來說既無趣又難讀,那只是用力地關上閱讀的大門。

上述提及過的三類不愛閱讀的孩子,以下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他們對閱讀重捨興趣,同樣也給有過高「標準」的師長作為參考。

  • 讓他們自行選擇想看的書
  • 非小說類的書
  • 書本有較多圖片
  • 看電影,然後再看與電影有關的書
  • 大聲朗讀一整本書給他們聽
  • 看雜誌 (對,雜誌也算是閱讀的一種啊。)

心態正確,你只然會做到正確的事

前文分享過,在培養幼兒閱讀的重要心態,我個人認為,心態正確就不會有那麼多破壞力行為出現。例如,如果你的心態是「創造與書本有關的快樂體驗」,你便不會著意堅持要孩子看你認為「有益」的書,因為他的幸福感更重要;又例如,如果你相信培養閱讀是創造「複利效應」,你就不會急於要孩子學認字、學拼音,不會要認定錯過最佳培養閱讀的時間,因為只要你有投入,結果雖然遲來,但總會出現。

當然,也會有心態正確,同樣出現破壞力行為,所以在此就讓你知道,不要做這些事背後的原因。希望這都有助你在培養孩子閱讀的路上更順坦愉快。

0 Comments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其他相似文章

學懂《 原子習慣 》四部曲, 讓習慣成為母職強大工具

學懂《 原子習慣 》四部曲, 讓習慣成為母職強大工具

我個人非常推薦媽媽們閱讀《 原子習慣 》,此書不只能應用在生活或工作,任何你想增益的層面,你都可以運用此書所說的習慣養成四部曲。而我,就把此書所學到的用在孩子的教育身上,對他和我的助益非常巨大。這篇文章,我想和你分享,我是如何把原子習慣應用在我的母職生活。

關於作者

關於作者

李心尹 Natalie 是香港自媒體創作者、Podcast 節目《媽媽成長課》主持人。致力創作提升母職生活效能及幸福感的內容,協助現代媽媽創建理想母職生活。

忙碌媽媽一週要事規劃及行動手冊下載

忙碌媽媽一週要事規劃手冊|限時下載!

一份5頁的指導及行動手冊,助你一步步規劃好一週要事,做好時間管理。

你已成功登記獲取忙碌媽媽一週要事規劃指導及行動手冊,請留意電郵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