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人生歲月,我們總會有想養成好習慣的各種時刻,其共通點無不都是成為更好的自己。可是,目標雖好,卻不見得習慣容易達成。看過《原子習慣》一書,我才發現,一般人對於 習慣養成 實在有太多錯誤觀念,以致我們總是在向好的路上波折重重,以下是我歸納而來 4 個常見的迷思,和一些來自《原子習慣》的解答。
習慣養成 迷思一: 我們以為目標夠強大,就能成為驅動力
書中有一句話令我很震撼的:「贏家輸家都有同樣目標,那是甚麼創造他們的分別?」。當媽媽都是孩子自動自覺學習、愛閱讀,為何有些孩子可以,有些孩子不?
我們很多時候,都誤以為只要強大的目標,是對成功最關鍵的輸入,其實不。
如果我們將目標視為驅動力,好多時我們都只能作出短暫的改變,正所謂三分鐘熱度,因為目標好遠,而你每日做緊的事,不見得可以好快去到,咁你就會沮喪。
目標只有一個功能,就是充當指南針,指向你要去的地方,但你要怎樣去到,你需要設計一個好的運輸工具(系統),而且把注意力放在工具的設計上,讓運輸工具保持正常運作,你自然能到達目的地。
也因為你每天都在為改良工具,你感覺到進步,你便會快樂,你在過程中快樂,你才能走下去。
常聽說「要重視過程,而非結果。」這句話在這個層次看來,的確有實際功用,你需要建立令你去到目的地的運輸工具,而非單靠盼望「目的地」。
當你學懂如何製造一個系統,你也會學懂如製造另一個系統,助你抵達其他地方。
真正的驅動力是已見的進步,不是遙遠的目標。淨係專注目標,我地就係掛住仲有幾遠,專注過程,我地會見到自己行左幾遠,努力左幾多,係一個正向的作用。
習慣養成 迷思二: 我們以為投入一分獲得一分
你給孩子伴讀了五晚,便希望看到他能展現出閱讀的興趣。我們總是急於看到付出所帶來的改變,總希望投入一分,獲得一分。《原子習慣》卻告訴你一個殘酷的真相,你投入一分,回報可能0.5分也沒有,再投入同樣也得不到半分,你再投入也不見得會有即時的效果,因為你還未渡過習慣養成的停滯期,你處於「失望之谷」。
可是,作者 James Clear 告訴我們,任何追尋的前期或中期,總會出現潛伏力的停滯期,你投入的未必能夠即時帶來線性的發展。
強大成果總是姍姍來遲。
成果往往不如你期望地「及時」來到,你覺得,你持續投入卻看不見成果,所以你決定放棄;但你需要的正正是耐心和持續的投入,進展會在某個點突發增長!
習慣養成 迷思三:我以為意志夠強大,就可抵抗任何阻力……
傳統對於促成成功的要素不外乎堅持、毅力、決心,這些的確是成功的必備條件,但要加強這些條件,並不是讓自己置於誘惑之中,然後祈求意志為你行事。
意志是有限的資源,並不可靠,在充滿干擾和誘惑的環境裡,保持克制,需要耗掉你很多精神力量,畢竟你不是佛佗。
書中提及,人的習慣一旦形成,心理紋路就會刻進大腦,就算多年以後,也不會移除,所以你要做的,是避開壞習慣的提示,而不是每次借助意志力克制慾望。
想想,你說去購物商場Window Shopping ,又或在減肥期間約好友們吃大餐,結果是怎樣?
事實是,當你愈少用意志力,愈代表你有建立良好的習慣系統,讓系統去助你行事,而非意志。
最有自制力的,通常最少用到自制力。當你不需要常常動用自制力,就比較容易自我克制。
習慣養成 迷思四:我以為習慣失敗是因為懶惰……
我們很常聽見,別人說自己無法建立一個好習慣的原因是因為「懶惰」,其實在除了「懶惰」,還有很多其他原因。所以,請不要懶惰地把所有原因歸因於「懶惰」,只有找到問題的根源,你才能成功改變。
其中一個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就是身份認同,也就是你的信念系統,當中價值觀是其中一個彰顯。
例如,你並不是一個認為做運動就會帶來健康的人,你便不會那麼重視運動;又或你認為財富是來自巨大的機遇,你就可能會忽視日常儲蓄的習慣。
不過,你的信念系統、價值觀,有時候並不明顯,畢竟作為人類,很容易被環境影響,大家都在鼓吹某項活動的好處,你可能也會以為那活動可能也適合自己,結果是你的身份認同還未配合,就算你短期內做了那件事,你還是會很快故態復萌。
你的行動由你的信念驅動,信念讓你相信你自己是甚麼人(身分認同),會做甚麼事,如不改變你的信念,與你身分認同不相符的行為無法持久。
養成習慣的精髓並不是習慣本身,而是改變你的身份認同,當你有那個身份認同,你會做與那個身份匹配的事,也就愈有動力去維持與之相關的習慣。這就像常聽說的 「Be Do Have」 法則,你需要先「成為」,你就會「去做」,最後你會「擁有」。
你的習慣型塑你的身份認同,你的身份認同又型塑你的習慣,這是一條雙向道。所有習慣的形式都是一個回饋回路,但重要的是,驅動這個回流的必須是價值觀、原則與身份認同,而非成果。焦點永遠要放在成為某一種人而非得到某一種成果。
以上建立習慣時常見的迷思,的確很容易讓人走錯方向,就如這專題《母職生活下的原子習慣》一直強調的,你需要一個系統去支援你想建立的任何習慣,你獲得正確的觀念,也是對系統一個重要的改良步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