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是教養出來的》一書中,我除了學習到人智學中主張的兒童身體發育最重要的三個七年及一些我也有犯過的教養不同行為,另有一項對我很大助益的,就是了解自己及孩子的氣質,讓我可以因「氣質」施教。這篇文章,我會分享我從這書學習到的四種氣質的孩子,分別展現出怎樣的行為和個性,及一些父母的應對建議。
學習教養
為你研讀那些高價值教養書,助你在繁忙母職中仍獲得精華教養知識。
病是教養出來的 :教養不當如何傷害孩子身心?
《 病是教養出來的 》只聽書名,就叫父母心驚膽顫——原來育兒上的用心良苦,有時候會捉錯用神,讓孩子身心受害? 是的,但這並不絕望,因為路還很長,你今天學懂就好了。這篇文章,我們會談到此書所說的現代教養所帶來的常見健康問題及其解方,還有作者深信的最佳育兒法,這對我很有幫助,我希望對你也是。
甚麼是「 閱讀遊戲 」?如何和孩子玩出童書趣味?!
你在培養孩子閱讀上,有困難嗎?在我過去五年的幼兒閱讀培養經驗中,我發現除了堅持伴讀這個最重要的核心因素,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因素,說出來可能很怪,但這無疑是在早期讓孩子覺得書本非常有趣,間接促成他熱愛閱讀的原因。是甚麼?就是我會進行了很多「 閱讀遊戲 」。
朗讀手冊 (下):避開這5個高強度破壞力行為, 培養愛閱讀的孩子 。
5個在幼兒培養閱讀時常見又具破壞力的觀念,並從《 朗讀手冊 》這本暢銷四十多年的教養書中,獲得正解,希望有助你走過閱讀培養的誤區,為孩子的閱讀習慣注入真正有作用的輸入。
朗讀手冊:培養 幼兒閱讀 的3個心態轉換—這樣想你才能看見成果。
我會參考培養幼兒閱讀的經典書目《朗讀手冊》當中所提倡的心態,對照我個人的一些實作經驗,和你分享,有哪3個心態是你在培養幼兒閱讀時必須俱備的,因為說實話,有這些心態,你才有可能看見成果的出現。
像芬蘭這樣教 : 芬蘭教育 所帶給教養的3個快樂指引,帶領孩子學習得豐足又幸福。
參考自《像芬蘭這樣教》,我歸納了3個幸福指引,如何可以用在我們的教養,就算我們改變不了環境,但我們仍能帶領孩子學習得豐足又幸福?
像芬蘭這樣教: 芬蘭教育 的3個發現,他們為孩子做到甚麼?
芬蘭教育是甚麼呢?這次,我們嘗試從《像芬蘭這樣教》此書找答案,看看這個舉世聞名的教育系統,到底為孩子做到些甚麼,讓他們不受學業壓力卻在國際考核中交出好成績。
螢幕兒童 :不明白大齡孩子總是機不離手呢?3個你可以即時運用的正向 數位教養 。
參考自《螢幕兒童》內一些專家的心得及建議,及我個人的一些看法,為你歸納出一些對大齡孩子可行的家長應對策略。對,是「應對」,因為控制及監管孩子使用3C都不是專家建議的做法。
螢幕兒童 : 如何為幼兒從小建立良好的3C 使用習慣 ?
參考《螢幕兒童》此書,提供作為現代家長面對 3C 產品 應有的觀念及設定家庭使用規則時可行的方法。畢竟,要完全和3C 產品脫離關係並不容易,加上有時候,比起孩子,我們作為家長的可能更不能自拔。
螢幕兒童 : 兒童用3C 產品就是萬惡?媒體說的都要盡信嗎?
參考自《 螢幕兒童 》,讓你看見恐懼和不理智何來,把媒體套在科學研究的濾鏡拿走,清楚看見及正確解讀那些數據,讓你成為一個有充足資訊和覺察力的家長。
會玩才會學 :了解遊戲的真正的定義,釋放教育力。
參考自《 會玩才會學 》,學習分辨何謂真正的「遊戲」,釋放真正遊戲的教學力。
會玩才會學 :不用教,孩子自會學?孩子自備的學習引擊,你又了解嗎?
參考《會玩才會竹學》此書,帶你認識到底我們的學習引撃像甚麼模樣,而你作為家長,可以怎樣去保養孩子的引擎零件,讓孩子的學習引擎運作順暢。
會玩才會學 :有競爭才會有進步? 創意可以被刺激出來? 現代媽媽需要認識的3個學習謬誤。
作為現代媽媽,你需要更新的3個學習謬誤。這篇文章,我會參考自《會玩才會學》這本談孩子天性、遊戲和自主學習的暢銷書,讓你更新上述這些不合時宜的觀念。
做對了這些原子習慣 , 培養幼兒閱讀 不吃力 。
這是系列內容《原子習慣和母職生活》的最後一章,在這篇文章裡,我會將《原子習慣》內所提到的習慣養成四部曲應用在我為兒子建立閱讀習慣的例子上,希望可以幫助你理解《原子習慣》中的每一個環節,幫助你的習慣養成;或是對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上更多參考細節。
讓幼兒愛上閱讀,請不要做這5件事
在引導幼兒閱讀的路上,我一直都好用心去思考和觀察,那些是做對,那些是不對,一路走來,我還挺滿意現在的結果。在此,就和你分享我的淺見,先來說,有甚麼是「不應該」
我的孩子不吃東西! —— 厭食孩童媽媽的自處心法
或許現在的你,正面臨我當年的狀況——痛苦、得不到支持,並附帶旁人(及自己)的譴責。但我要你知道,情況不會因為你的一個努力不懈而來的解決方案而立刻變好,你的孩子不會今天厭食明天就狂吃,吃到你滿意為止,不會,就是不會。反之,情況只會以非常緩慢,慢得近乎沒有的速度在改善,或有時翻來覆去,時好時壞,讓你時喜時悲。
兩母子的失敗練習
不必在孩子失敗時否定自己的感受,反之是承認和理解自己,再同樣地用在孩子身上。因為他們失敗的經歷少,還未學懂自我消化和勉勵,所以我們的回應就變得更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