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芬蘭這樣教: 芬蘭教育 的3個發現,他們為孩子做到甚麼?

by | 9 月 2, 2022 | 學習教養

芬蘭教育 備受世界各地教育界推崇,香港也有不少學校,以「 芬蘭教育 」為借鏡對象,派出教師到當地取經,在教學系統中嘗試加入「芬蘭教育」的元素。到底,芬蘭教育是甚麼呢?這次,我們嘗試從《像芬蘭這樣教》此書找答案,看看這個舉世聞名的教育系統,到底為孩子做到些甚麼,讓他們不受學業壓力卻在國際考核中交出好成績。


用聽的接收內容:

這本書在說甚麼?

這本書的作者背景,是其中我選這本書來看的原因之一。Timothy Walker 本是一位在美國教書的老師,妻子是芬蘭人。一心想成為一位偉大老師的他,在開始教職的首年就感到崩潰,被超長的工作時間和工作量壓跨,身體就如他的大部份同事一樣,出現警號,長期焦慮及失眠。每天工作12小時,教學不再讓他感快樂,在生活和工作之間嚴重失衡,他們後來決定舉家移民至芬蘭的赫爾辛基開展新生活——能夠放慢腳步的新生活。

作者在芬蘭赫爾辛基的一所小學找到教職,而這書正是他在教學現場親身看見的「芬蘭教育」最真實的展現。他從自己的教學經驗、參訪過的學校及多位中小幼稚園教師的分享中,歸納出芬蘭教育5個重要元素,33個可運用在課堂上的策略。

這書會適合你嗎?

如果你是一位教師,這書的確提供了不少可即時嘗試的課堂點子,就如作者所說,雖然你一個人不能改變你身處於的教育系統,但你還是可以透過這些可行度極高的策略去提升課堂上的「快樂度」;而我作為家長,未必需要運用很多課堂策略,但從作者所陳述的教育現場實況,我能看見的是教育系統背後所重視的原則和哲學,如果用心去了解,同樣能為你的教養帶來很大助益。

芬蘭教育,為何那麼聞名?

芬蘭位於北歐,國家人口只有550萬,比香港還少200萬。讓這個國家的教育系統聞名的,始於2001 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職 (簡稱 OECD)的國際學生評估計畫 (簡稱 PISA ) 中,在科學、數學及閱讀三方面都名列第一,及後的兩次評量也是相近結果。PISA 成績可用來預測學生成年後,在多元知識經濟體系中的成功機率。而在2017年的全球創新指數調查中,芬蘭的教育也是名列第一。此後,芬蘭成了世界各地教育者的參訪對象,此國亦順勢大力發展教育創新及教育科技。

芬蘭教育:為孩子所做到的3件事

作者從普遍的芬蘭教師的實作中看見,他們重視學生的快樂大於一切,這是因為芬蘭人本身是幸福導向,講求徐緩、溫和,相較其他國家的文化是成就取向,重視速度、結果。所以芬蘭教師總能從微小簡單的決定,促進學生的快樂學習體驗;但這種「快樂」,並不單純指孩子的笑聲,而是整體的「高昂正向情緒」——不但不會讓教學失焦,還可改善產能、提升社會與情緒的智慧。

作者將芬蘭教育系統這套從上而下所重視「快樂」的方針,拆解為「幸福」、「自主」、「歸屬」、「技巧」、「心態」5個關鍵元素,而這篇文章,我會特別集中分享「幸福」、「自主」和「歸屬」,他們在孩子身上施展影響學習和成長的3件事。

重視孩子的微小幸福

書中所說的「幸福」指的是 Well Being ,指的是在生活中的各種讓你活得更美好的事,在芬蘭的教學環境中,師生都很重視環境中能令個人感覺舒適的小事,這些事對於我們這些生於功利社會的亞洲人來說真的很「無感」。例如是甚麼呢?

重視空氣、空間及聲音

他們無論是甚麼季節,都總是打開門窗,就連嬰兒在甚麼天氣,也總會被父母放在露台睡覺,因為他們相信新鮮的空氣能令身體更健康,大腦更清醒;的確,有科學研究指出空氣中的含氧量會影響人的決策力。在空間上,他們貫切 Less is more 的生活態度,牆壁及空間保持簡潔,因為他們認為愈少雜物,愈能專注,尤其是對年幼的孩子。

2014年有份研究指出:「與空白牆面相比,布置的教室會使兒童更被視覺環境吸引,學習成果也就更少。」

說到刺激,他們也會留意環境中的雜音,在學校裡總是很寧靜,因為這樣才能讓孩子放鬆及專注 。

早期有研究顯示,兒童家居吵鬧的程度與孩子分辨相似詞及閱讀能力有密切關係:家庭愈吵,兒童愈難分辨兩個相似詞;近期,另有研究發現,教室愈吵雜,年齡小的孩子愈難學習新的字彙。

重視課堂間的休息

他們對休息這事的認真程度,可以看見他們有多照顧孩子的身心。

首先,他們的課堂是每45分鐘,就休息15分鐘,因為他們相信,短暫的休息能更提升上課的專注度,而此舉從60年代已經開始。事實上,近來有很多科學研究顯示,休息能讓人有更好產能、決策力及情緒反應,這也是正念常主張的冥想的功用。《像芬蘭這樣教》此書提及一個心理學及行為神經學教授所說:「人們需要讓大腦有時間整合所有湧進來的資訊……這樣做可以重新充電、有效釋放專心時過度緊張的神經迴路。」

你有看見孩子上課或做家課時打呵欠嗎?其實那就是他們的大腦已出現疲勞,與其強逼低效產出,不如休息一會兒,效果更好。

另一邊廂,教師也同樣很注重休息。作者以往在美國教書時,所有的休息時間(包括下班時間)也都用來準備課堂內容,當他在芬蘭看到同事每到休息時段就圍在咖啡室來聊天深感奇怪,後來他才知道,懂得給大腦放空、規律休息,才是對自己及學生最負責任的安排。

重視身體的活動

芬蘭的學校也是授用傳統的演講式授課,和很多國家一樣,學生同樣也有肢體活動量不足的問題,但近年芬蘭政府就很積極推動一項新計劃叫「芬蘭學校動起來」,去幫助學生有更多的活動量,例如當中有一項名為「下課領袖」的活動,就是讓高年級學生去帶領低年級的學生在操場上遊戲;而作者任教的學校,也會主動更改課表,讓不同年級的學生每天有至少「30分鐘的運動時間」。

孩子建立歸屬感

說到歸屬感,或許我們在一個地方留久了,自然會產生,但在芬蘭的學校裡,教師會積極地去創造歸屬感的發生。例如在開學的初期,芬蘭的教師並不會立馬就開始授課、追趕課程進度,他們相信放慢腳步開展新學期,反而更能讓學生及師生都進入狀態。九月的日子,他們主要都是在討論暑假生活、玩遊戲和運動,教師都被容許很鬆散地開展課堂,不發功課、不規定回家作業是常態;教師相信, 制定班規、常規及程序或建立課堂結構的確很重要,但他們更加重視的是先培養友善、低壓力的學習環境,讓孩子感覺自在、建立團體共識、對學校產生歸屬感。

芬蘭的教師這樣說:

「 我認為需要有個溫和的開始,才能讓學校常規與程序慢慢從孩子心中長出來。」

「 對我或學生來說,開學時壓力越小越好。」

「我們希望新生活開始真正學習之前,能在學校感覺自在。」

芬蘭的教師會主動去認識每一個孩子、這不單只是記得他們的名字,更是與每一個建立連結,例如作者會在早上和每一個孩子打招呼和寒暄,此舉是讓孩子感受到「我看目你了」,而不只是「一群孩子」的其中一個;教師也會進行家訪、午餐時和孩子聊天,作者認為這些舉動可以建立師生間的連結,建立信任和默契,為未來的課堂暖身。

另外,書中也提及一些很值得參考,加強歸屬感的策略及方法,例如「班級夢想」——同一個班級的學生會選出今年大家想一起完成的難度挑戰,最常見的就是全班一起去露營,這當中因為涉及大筆經費,學生需要自行籌款才能全班一起出發,同時學生也要由零至整地統籌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在旁協助但不介入,讓孩子學習負責及為團體貢獻;「共伴學習系統」就是讓六年級生和一年生配成一對,在下課時間,一年級生會跟著六年級生玩,認識學校。這對剛加入學校的一年級生來說,能夠更快對學校產生歸屬感,對大的學生就可培養責任和成就感。

給孩子自主

從此書知道,芬蘭的父母很早就給孩子獨立的機會,多早?很多幼稚園年級的學生已自行上學(對,我也很驚訝!)以致幾乎每一個上小學的孩子,能自己做到的事也很多,這讓作者一開始很不習慣,因為在美國,他們要鼓勵孩子多自主,但這做法在芬蘭似乎不用不上。

芬蘭的教育重視「快樂」,而快樂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自主」——當學生的自主度愈高,他們的表現就會更好,作者除了提供自身的經驗,他也訪問了幾位芬蘭的教師,獲得以下幾個提升學生自主性的策略。

給予自由,信任學生,賦予責任

先給予大範圍的自由讓學生去試,再觀察他們的能力,再決定是否收窄自由度;這和傳統上先證實能力再賦予責任次序不同,這也是信念的基礎不同所致,芬蘭對學生的態度是從「信任」出發,而非「恐懼」出發,所以,他們同樣會逐步給予學生更多的責任,如給課業學生自行批改、自行評量報告分數,就如書中其中一位芬蘭教師所說:「讓學生負起更多責任,當然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量,但負責任也是學生未來需要的重要技巧,我相信讓他們練習負責是很重要的。」

工作坊和彈性時間

作者為自己的英文課堂設計出新的工作坊上課模式,學生可自行決定在課堂上如何執行被派發的任務,當有問題時可主動尋求老師(作者)的幫助。作者發現,這個方法可讓學生更投入自己的課業,而他亦能夠有更多的彈性時間去個別照顧學生的不同需求。他認為,給予學生自主,也能讓教師自主。

回應學生興趣並提供更多選擇

受訪的芬蘭教師表示:「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連結學生的興趣和課程」,作者也反思,自己或許很了解課程內容,卻忽略了孩子的興趣,而教師的最重要職責就是要把兩者之間建立橋樑,並創造出更多選擇給學生。書中舉例,要求學生寫閱讀報告,除了給他們自行選書外,更可讓學生選擇報告呈現的方式。

和學生一同計劃課程

芬蘭的最新課程改革中,就有一項新要求,要全國的學校每年都要發展一套學生感興趣的跨領域學習課程單元,同時要讓學生可全程參與計劃。作者從經驗中指出,和學生起計劃和決定學習方向,是非常可行的做法,這可讓學生的智慧貢獻出來,學校也能發揮最大的功能。

連結學習和真實生活

作者坦言作為專業的教師,也不容易為學生把課堂上的學習和真實的生活連結,這有時候會讓學生失去學習動機;書中提及芬蘭政府為全國六年級生提供一個名為「我與我的城市」(Me & MyCity) 計劃,學生可從模擬的場景中學習商業體系的運作,教師亦發現學生會對往後的學習有更高的學習動機,相信這是因為,當學習和真實生活有連結時,孩子就比較能看清學校課業的目標和意義。

我們從芬蘭教育系統中學到甚麼?

其實不只香港,全球各地都喜歡派員到芬蘭取經,可是我認為,當我們談及一個教育系統,這是涉及一整個國家及其政策的複雜體系統,是生活哲學和文化的反映,也就是說,這個系統是一個有機體,就像日本的櫻花,要移植到別處種植,不見得可行。

但我認為,芬蘭教育系統最有價值的呈現,就是當一個教育系統不再只重視產量、結果,以學術成績為一切的導向,而是回歸孩子甚至人類最基本要求,先照顧好內在,「以人為本」,學習效於會更大,而所有持份者亦會更感幸福快樂。

這篇文章,我更想你帶走的是,當你考慮或一所教育機構或教養方法是否適合孩子的發展,除了學術表現外,或許你還可以看看,它有沒有為孩子做到幸福、歸屬、和自主三大要點,這不是唯一要考慮的因素,但絕對值得納入你的評核準則當中,畢竟這是來自世界都在參照的教育系統。

其他相似文章

學懂《 原子習慣 》四部曲, 讓習慣成為母職強大工具

學懂《 原子習慣 》四部曲, 讓習慣成為母職強大工具

我個人非常推薦媽媽們閱讀《 原子習慣 》,此書不只能應用在生活或工作,任何你想增益的層面,你都可以運用此書所說的習慣養成四部曲。而我,就把此書所學到的用在孩子的教育身上,對他和我的助益非常巨大。這篇文章,我想和你分享,我是如何把原子習慣應用在我的母職生活。

關於作者

關於作者

李心尹 Natalie 是香港自媒體創作者、Podcast 節目《媽媽成長課》主持人。致力創作提升母職生活效能及幸福感的內容,協助現代媽媽創建理想母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