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為人母的你,正值「 母親期 」,一個定義上就是動盪不安的時期,我這篇文章就是想和你分享,一些我於初為人母時期遇過的心理不適,以及我是如何改變想法,幫助自己渡過那段低氣壓,此文也會分享甚麼是「 母親期 」?「 母親期 」很常見的問題和我的和解想法。
甚麼是母職期 ?
Matrescence 的中文翻譯為「 母親期 」,由人類學家 Dana Raphael 在1973年提出, 意指一位女性由懷孕至生產,在身體、荷爾蒙、人際關係及身分認同等各方面都出現重大轉變的階段。
就跟「青春期」、「更年期」有點相似,在定義上,它們都屬於一同類別。雖然醫學界自1973年已出現這個名詞,但多年來,就「 母親期 」的研究並不多。
2018年,美國一位關注母職的心理師 Alexandra Sacks,指出這個名詞罕見於主流媒體,反映了醫學界及大眾對此領域有所忽視,也就是說,大家對於母親的精神健康狀況不太關心。這位心理醫師希望主流媒體可以多報導「成為母親」這過程的真實面貌,讓更多新手媽媽在面對這段期間發生的種種身體及心理不適時,不會覺得自己「奇怪」、「不對」、甚至「孤單」,她希望透過更多的敘述,可令大家都正視這個議題。
我是不是要放下自己了?
我記得我在孩子的出生首兩星期,一直都處於滿滿的幸福感,那時的幸福感巨大得,每天都好快樂,感覺到可以孕育這個孩子,真的是超巨大的祝福,為何上天對我那麼好啦!
然後,連續幾週的休息不足、持續的餵哺母乳而帶來的心理形象(覺得自己一頭母牛)、行動不便(首一個月都沒外出過啊,除了去健康院)、人際關係疏離(不要說外出見朋友,就連電話也不多看,因為要把握時間睡覺嘛),我的情緒開始變得波動,而我還以為是孩子不睡覺引至我有脾氣!(無辜的孩子……)
當時,常在我腦海出現的問題是,以後都沒有「自己」了?
孩子生產後,你身體就會出現大量的催產素(也被稱為愛的荷爾蒙),引發你的母性行為,所以你會感到幸福,也會願意為孩子做盡一切事情,這也就是母職(Motherhood)。與此同時,「媽媽」這身份認同仍在構建,你還在累積經驗去讓本來的你接納這新身份,不關乎你本來在做甚麼職業、或是你有多強大意志,你的環境和荷爾蒙就是會讓你對於新轉變感到焦慮——好像所有事情頓時改變了,那我是不是也不再是自己?
所以,你的心理好不平衡。
你想顧好其他角色,卻又放不下「母職」。你想顧好「母職」,卻又會輕易把其他角色打敗。
好難,對嗎?
但我發覺,我們覺得很難,是因為我們把難度調得太高。
誰叫你要立馬就要學到如何平衡母職和其他角色? 明明這就是要花時間去接納的事,你覺得很難,是因為你期望你把孩子生下來的那刻,你就懂做母親,這是幻想,不會實現的。
母職這角色,本來就要你用一輩子去實習。你看那些身體和身分的轉變,你需要慢慢消化,要是你沒有給予時空自己讓此事發生,那你其他角色,也不會做得好,你知道嗎? 因為一個角色的混亂,定必牽扯到生活其他層面。
你現在,最需要的,就是盡快為母職儲點經驗值,好好實習,因為有了經驗,你便有掌控感,你的焦慮才會減少,然後才有力量去處理生活中的其他事情。
當你經驗足夠,你學懂如何在母職和其他角色中快速轉換和調節,你就會在生活各個層面也活得精彩。
慢慢來,比較快。
孩子的需索,總看不到盡頭?
在成為媽媽之前,我是沒法想像一個初生嬰兒的生理需求,是可以那麼令人「喘不過氣」,請容許我這樣說無情地說。
我想你會懂我意思,那根本就是24小時On Call,如果你像我那樣,選擇全母乳並全親餵,你的一天的休息時間會被分拆為十多個小節,每個小節(理想的話)會有一到兩小時,你也必需要學習如何利用一到兩小時的空檔去處理日常事務。
這種巨大的生活形態轉變,的確會讓你產生恐懼——這個人類嬰兒,是不是會一直這樣需索我? !
我還有機會睡整覺嗎?!我還有機會外出辦事嗎?!我還會有人生嗎? !
但我真的要拍拍你膊頭說,「會有盡頭的,你不會一直是個流動奶瓶,放心。」
初生孩子的需求,大概一兩個月便出現一個巨大轉變,由每天吃十多次奶,到每天吃幾次,大便亦然;很快由不離身到可以放在地上自己爬行,也是幾個月的事。
可是,我在這裡要提出,媽媽們有這種想法(包括當時的我),主要原因是,我們都沒有給予自己足夠的休息,在缺乏休息下,我們除了體力不繼,也會情緒不穩,以導致我們很容易負面思考孩子的需求。
在此,我想邀請你思考一個問題,你是否可以調節日常生活的內容,好等休息放在第一位?
初為人母的歲月,休息比你想像中重要千倍。有足夠的休息,你才有心情和體力應對其他雜事。休息不足,不單會影響你照顧孩子,更會影響你的情緒,而情緒不穩又會影響身體,惡性循環。
或者你會想盡快把生活重上正軌,但現階段的你,其實最需要的是休息,好好讓身體復原。
另外,我希望你知道,別家小孩可以睡過夜,不代表你家的也可以。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請給予孩子適性發展空間,在初生階段最需要的安全感,請確保你在進行任何日常安排時,沒有忽略依附關係的建立,孩子真的不是要和你作對,如果可以,他們也想清楚地表達他們的需求,好讓你不用猜就完成任務,而不只是用哭泣來嘗試與你溝通。你要知道,你是他世上最相信的人了,他只能依靠你。

怎麼總是我在緊張事情?
由孩子在你肚裡落地開花開始,因著荷爾蒙,你的備戰模式早已全開,由生理至心理,你時刻都在準備當一個母親。而他呢?除了摸著你肚皮與孩子單方面的「互動」、在購買初生用品時的大量疑惑,以至你生產時的精神緊張,其他時間他都有權無感的,因為要與他建立關係、激發他父愛的人,尚未出現呀。
到孩子真的出現了,卻因為不夠足夠的接觸,而激發不到父愛的。
這是有科學研究支持的,有科學家曾經研究,母愛何來?父愛是永遠都比不上母愛,就因為爸爸沒有把孩子生下來? 爸爸可否提供如「母愛」般同等份量的「父愛」呢?
答案是可以的,爸爸也可以有「催產素」。研究發現,催產素在女性懷孕至生產,體內都會保持高水平,而在產後也能維持的原因就是,母親可透過和寶寶的親密皮膚接觸、擁抱、眼神交流,令體內催產素增加,令母親更想照顧寶寶。
簡單來說,愈接觸得多,愈親密,愈親密,就會愈想接觸,形成正向循環。而這方法,用於爸爸、甚至是其他照顧者也可以。
這個科學研究就證實了,能否愛上照顧孩子,也與接觸機會多不多、有沒有獲得正面回饋有關,如果爸爸多照顧孩子,他體內催產素就會提升,短期內他會更願意照顧孩子,因為神奇的荷爾蒙令身體感覺良好。
長遠來說,媽媽必須要改變「爸爸就是不會顧小孩」、「爸爸就是顧不好」、「爸爸做得不夠媽媽好」等等想法,因為當你長期保持有這種想法,你是沒法可以放手把孩子交給爸爸照顧,而因為少了機會接觸寶寶,爸爸便會更沒信心去做好本應分擔的責任。
同時,也不要長期把自己的標準和要求放在別人身上,你把寶寶顧得很好,你有你的尺度,不代表別人一定要遵從(哪怕他是你的丈夫),也不代表別人的方式就是不好。
育兒事很輕易成為婚姻的新戰場,因為大家的出發點同樣是為了孩子,卻各執已見而引發衝突。
傳統文化總認為母親更擅於照顧孩子,這是因為女性的生理結構就是為此事而生,可是,現代社會的女性很多都有自己的事業和自我實現的目標,如果因為孩子只能由媽媽照顧這種想法去凌駕,剝削媽媽成長的機會,也實在太可惜。
所以備有開放心態,不總是認為自己是母親就是全知全能,給予丈夫多些實習機會,才是長遠對自己及家庭的祝福。
你值得寶寶同等的關注
或許現在的你,正忙著照顧寶寶,照顧好家庭的日常運作都已佔用你很多時間,要你去好好照顧自己,對你來說是沒有逼切性的問題。
我並非專業心理學家,但我的經歷告訴我,如果我沒有好好梳理在母親期出現的種種感受,我很容易再進一步這攪動出天多的負面情緒,既影響身心健康,也影響家庭生活質素。
每個人的面對情緒所經歷的低氣壓時期長短不一,你需要很長時間才走過來,不代表你就很遜色;你很快地走過來,也不代表你特別優秀。你就是你,每個人的需求都不同,所以你不必介懷自己沒有快快重捨自信,反倒能夠給自己充裕的時間去消化,才是真正理解及愛鍚自己的行為。你值得給予自己和寶寶一樣多的關注,因為你的幸福感,對你的家庭來說太重要了。
注:這裡說是都不是專業的醫學意見,所以要是你真的需要醫學上的協助,請積極尋求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