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媽媽要建立晨間儀式?這10個發現3個實驗結果給你解答。 

by | 2 月 4, 2022 | 生活管理

你的起床時間是不是就是孩子的起床時間?又或更多時候,是給孩子的嘻笑或亂腳亂拳叫醒?你好不願意爬起床,看一看電話裡的時間,啊孩子怎麼這麼早起床,要麼你懶在床上多滑一陣手機,要麼你就和孩子一起下床,然後就一直回應著孩子的需求,這樣展開新的一天……

你對以上的情景感到熟悉嗎?只要你是媽媽,不論是全職或在職,我們總會有這些時光,我也曾經有一段很長的日子在這樣的狀態下起床。

你可能會問,那有甚麼問題? 對,我也曾經深思過這個問題,直至後來,我接觸到「晨間儀式」這個概念,我的想法和生活就徹底改變了。

這篇文章就是要和你分享,近年興起的晨間儀式運動,有何神奇功效? 我為何要執行晨間習慣?我從多位成功人士的晨間儀式中發現的事,及我執行了晨間儀式獲得的效益。

我為甚麼要執行晨間習慣?

在這裡先說明一下我原本的生活模式。

我是一位在家工作的全職媽媽,經營一個自媒體,主要平台是Facebook 專頁和Podcast ,大部份工作都是創作原創內容,也有一個在家自學的孩子,所以我每天也需要撥時間和他一起從事自學活動(外出或家中)和指導他的一些學術學習。這樣的模式自孩子兩歲半起就開始,此前,因為他還小,我每天需要花更多時間陪伴他,有很多時光是在伴讀、伴玩、公園、哄睡、自創玩具中渡過。

在接觸晨間儀式前的日子,都是這樣過的:孩子大概在九至十點醒來,我當然等他醒我才醒,梳洗後弄早餐,吃過早餐後就伴玩或主題學習(視乎孩子當天的意向),這大概花兩小時,然後又要準備午餐,吃過午餐後,孩子看大約一小時的卡通片,然後我就可以開始工作兩到三小時,之後和孩子一起洗澡,然後吃晚餐。晚餐後我們便開始孩子的睡前習慣,伴讀一個小時,在床上聊一陣子天,然後孩子入睡,我這時或許會在床上看一會兒書,但更多時候是滑電話。

我知道這樣的模式確實是很多全職媽媽的生活模式,差別只在於:孩子有在學校上學,媽媽有多點自由時間運用(而我需要在家伴學),但這段時間也是很多全職媽媽用來處理家務的時間(而我有傭工幫忙);又或有些全職媽媽會選擇在孩子上學後重回職場。無論如何,這樣的模式都是以孩子的需求為中心,也就是說,我們總是長期在服務,沒有很多時間留給自己運用

這衍生一個心理狀況,總會感覺自己的需要被剝削,我們都希望自己有多些時間給自己放鬆、增進知識、或從事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 而我就希望可以把自媒體事業做得更好,而感覺這樣的生活模式實在不足以支持我的願景,所以我便嘗試從人人都說效益顯著的晨間習慣著手。

「晨間習慣」有何效益?

晨間習慣或晨間儀式並不是甚麼神秘力量,只要了解一下,你會發現擁有晨間儀式的人,只是每天不斷重複一些日常習慣,但為何那麼多成功人士,都那麼用心去經營晨間儀式? 就如《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內的這兩段話,大概可以說得一清二楚:

早上這段時間就像一張白紙,是個重新開始的好機會,早上的寧靜、意志力仍高,思緒經過一晚休息後,相對清晰,更能夠去清哪些是真正需要完成的事、哪些是可暫時擱置的事、哪些是需要優先處理的任務。當你能夠從容利用早晨的時光,以良好習慣展開一天,就像打好基根,一天下來,就會運用得更有效率,在身心健康都能徹底清醒,保持警覺。

用晨間時光的方式會大大影響接下來一整天的生活。早上起床第一個小時內做的選擇會決定我們當天做事的效率、能否擁有內心的平靜,或者擾亂我們的思緒。可惜的是對大多數人來說,美好的一天不是偶然,因為有很多意外會突然蹦出來挑戰我們的最佳計劃。如果沒有一大早就保持冷靜、好好運用內在的能量和專注力,那就只能緊機會擦身而過,但只要有意識、有目的性地利用早晨時光,接下來一整天就能在這些優勢的加持下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勝利。

簡單地總結一下,如果媽媽能夠早起並有意識的運用這專注力、身體狀態最佳的時光,便能夠從以下幾方面獲得巨大益處:

心理:沒有拘束感和壓逼感,在所有人醒來前享受寧靜,能讓你獲得內心的平靜和踏實感,因為你能高度專注地完成了大部份任務,會令你更有信心去應付一天下來的各種事項。

健康:大多晨型人都有早起早睡的習慣,並最少獲得七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規律又足夠的作息,身體才能正常運作,並在早晨時光安排運動習慣,促進身體健康。

思考:人在醒後的專注力及整體身體狀態都在最高峰,這樣的硬件配備下,有助人進行大量思考工作,幫助計劃及決策長遠目標。

已為父母同樣可以擁有良好的晨間習慣

很普遍的認知是,父母因為角色的需求,而很難擁有晨間習慣;可是,我從書中看到的成功人士不乏已為人父母的,他們同樣能夠堅守晨間習慣並持續從中獲益,雖然要多花一些心力和彈性。 以下是我從64位成功人士的晨間習慣所得的發現,希望你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調配你專屬的晨間儀式。

1. 他們都非常有意識地運用早晨的時光。因為早晨的時光代表著專注力的高峰,他們不會浪費這樣的黃金時間在一些無謂的事上,例如滑手機、看訊息。

2. 他們都不是一直遵從一套習慣,而是經過反覆嘗試和調整,並接受習慣可因應情況而改變。雖然他們當中有很多人的晨間習慣動輒有數年歷史,但也有很大部份的人的習慣因為工作、生活環境及人生角色的改變而變化,並不是一成不變;而且,他們給了習慣很大的彈性,接納生活上的種種「意外」,卻也堅守回歸正軌。

3. 他們平均上床時間是晚上十時五十七分。很早就寢,絕不會在睡前仍進行工作或使用會釋出藍光的電子裝置,反之會預留一大片空檔閱讀或從事其他放鬆活動,好等自己可以沉澱下來,準備睡覺。

4. 他們平均上床時間是早上六點二十四分。他們一般會在正式開始工作前三到四小時前醒來。

5. 他們都非常重視休息。成功人士絕非傳統認為「非常忙錄,很長時間工作,休息很少卻又活力十足」,相反,他們其他都非常重視自己的休息時間,並一定確保自己在早晨醒來前有七到八小時(甚或更多)的睡眠時間,如果做不到的話,他們的精神狀態會大受影響。

6. 他們對電郵採取主動模式 。他們不會一直查看及回覆訊息及電郵,他們普遍認為這樣是將自己處於被動模式,把時間分割給他人。所以,他們會安排在特定時間回覆電郵。

7. 他們養成習慣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避免決策疲勞。

8. 他們會運動、冥想、吃早餐,目的是為身體注入能量,更有精力。

9. 他們的運動有居家的、上健身房的、輕重的都有。

10. 他們都會在前一天寫下明天的待辦清單,除了避免決策疲勞,也不想浪費早晨的黃金專注時光。

11. 他們會使用鬧鐘,但也有很多人在鬧鐘響前已醒來。

我的晨間習慣給予我的效益和意義

我的晨間習慣雖然一直在變動,但主要元素都是:

  • 比孩子早起(這是必要的!但我也預到很多狀況。)
  • 運動
  • 瑜珈
  • 隨筆或寫作
  • 冥想

以上主要元素的發生時間其實一直在變動,一來因為孩子的起床時間在我開始執行晨間儀式時也隨著變化,二來是這段期間我們生活上也有很多新安排,例如孩子有了固定的外出自學活動、爸爸工作變動、疲情又令孩子必很多留在家等等因素。幸好,就因為建立了晨間習慣(以上5項堆疊),無論事情怎變,我仍能夠常常回歸生活基本,內心很容易便回歸平靜,在此歸納我從晨間習慣獲得的益處。

時間「變多」

事實是我一天還是只有24小時,我仍然需要很大量的創作時間和陪伴孩子學習的時間,但有了晨間習慣,我感覺到時間更好運用,能完成的事更多,我相信這是因為我能在思維清晰的早晨有好好計劃當天的時間怎樣運用。

身體變好

這是最顯著也讓我感到最快樂的變化。近幾年來,身體一直處於虛弱狀態,常常因工作過勞生病,然後又影響工作進度。我決心要建立晨間習慣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有時間運動。我的晨間運動讓我體重脂下降、體力上升、抗壓力應變得更好。

心理更從容

這其實還是我的疑感。為何這樣說呢?因為我工作模式沒有太多改變,但我對於死線的緊張感,卻大幅下降,這有可能是有更多時間完成工作,多了練習某些新項目,而令信心提升,也有可能是運動讓大腦釋出較多抗壓荷爾蒙,而讓我整體情緒更好。無論如何,我現在的情緒真的平穩了很多。

父母也可以為自己創作美好的早晨時光

成為父母後,我們總是的生活模式總是圍著孩子的需求而設計,往往忘記了,其實我們也是我們自己生活的設計者,我們有權利也有能力,設計適合自己、孩子及整個家庭的生活模式,孩子並非單一考慮因素。 而晨間習慣的建立,很適合來為這種生活模式做起步,因為上述所提及的效益就是最強大的答案,而更重要的是,這會讓你感覺自我有被好好照顧,在身心各方面更健康積極。

我發現晨間早起和清醒的意識能帶來豐沛的力量、能量、朝氣、清晰的思緒、內在覺知與專注力,這些是夜間無法企及的境界。

《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受訪者Aiste Gazdar (英國柯芬園創意蔬食餐廳創辦人)

0 Comments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其他相似文章

學懂《 原子習慣 》四部曲, 讓習慣成為母職強大工具

學懂《 原子習慣 》四部曲, 讓習慣成為母職強大工具

我個人非常推薦媽媽們閱讀《 原子習慣 》,此書不只能應用在生活或工作,任何你想增益的層面,你都可以運用此書所說的習慣養成四部曲。而我,就把此書所學到的用在孩子的教育身上,對他和我的助益非常巨大。這篇文章,我想和你分享,我是如何把原子習慣應用在我的母職生活。

關於作者

關於作者

李心尹 Natalie 是香港自媒體創作者、Podcast 節目《媽媽成長課》主持人。致力創作提升母職生活效能及幸福感的內容,協助現代媽媽創建理想母職生活。

忙碌媽媽一週要事規劃及行動手冊下載

忙碌媽媽一週要事規劃手冊|限時下載!

一份5頁的指導及行動手冊,助你一步步規劃好一週要事,做好時間管理。

你已成功登記獲取忙碌媽媽一週要事規劃指導及行動手冊,請留意電郵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