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媽媽後,我們很常覺得要去了解孩子,甚麼兒童心理學、甚麼教養法都是叫你先理解孩子開始。我自己在當媽媽的歲月裡,的確認知到,對孩子的發展及需要有基礎認識,的確有減少很多育兒上的誤解。不過,理解孩子只做對一半,因為親子關係中,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角色——父母。 這篇文章,我想和你分享,我在 《 疲憊媽媽的修復練習 》這書中的學習到,有助 媽媽的情緒 修練和自我覺察的指引,以及我如何利用當中的一個重要溝通工具實踐在我的母職生活。
你的想法,不是你的真實想法。
看到孩子正在看電視、玩電腦,看到丈夫在打手遊、攤在沙發上喝啤酒——你有甚麼想法?
無論你腦中冒出怎樣的想法,你有想過,這個最快跑出來的想法,是對你和他們的關係品質影響巨大的原因嗎?
《 疲憊媽媽的修復練習 》的作者朴宰蓮說,親子間的無效溝通及至後來的關係惡劣,很多時候都是因為作為家長的我們,很常落入慣性思維的陷阱當中——永遠被腦中第一個冒出來的想法牽著走,可是這個最快跑出的「想法」,只是人體為求省力運作,草率拋給你用來評斷處境的解讀,無助你進一步了解對方的需求。
就以上述的例子說明,你現在看到孩子正在看電視或玩電腦,你腦中立刻跳出來的想法是怎樣呢? 假設你其中一個想法是:「孩子又在偷賴,不做功課,不溫習。」你下一步的行動就很可能會說:「還不快去溫習!你真的很懶!你怎會有出息!」然後孩子會回嘴,你又跟著回嘴,但基於權力關係,父母一般都會獲得爭論的最終決定權。但這樣的爭論,真的有人獲勝嗎?
當父母認定腦中第一時間跑出來的想法是對,對方自然就是錯,我們的角色就是要立即修正他的行為,如果是這樣,就只會反複出現無助事情進展及關係品質的對話模式,例如好常見的批判(「你就是不上進!」)、威逼(「如果你不XX,我就XX」、比較(「誰誰比你出色得多。」、理所當然化(「當孩子就必定要聽父母話。」)、合理化(「我也是為你好才會罰你。」)
作者就說,不是要長期否定腦中頭號衝刺的想法,而應對它們保持覺察,嘗試用更客觀的角度去解讀這些想法,到底有沒有幫助到對話? 如果每次都是落入互相攻擊或吵架收場,你也大概能評定這是沒有幫助吧?那可以如何練習這樣的覺察呢,下面會分享書中的一個工具,助你更有意識覺察腦中的想法。
改善親子關係,請了解自己的情緒來源。
除了來自慣性思維的影響,媽媽對自己的情緒來源了解幾多,也會深深影響 母職生活 的品質。
母職中常見的兩種情緒——憤怒和愧疚,在我的經驗中,可說是長期結伴出現,但就如作者所強調:「情緒並沒有好壞,生活中出現的任何情緒,只是一種提醒。 」,這種提醒就是提醒你有一些內在的需求沒有被滿足。無論有沒有被滿足,情緒都會出現。
先說憤怒,在日常生活中,媽媽比較多對它的形容詞是「生氣」、或廣東話的「激心」、「激死我」,憤怒雖然來勢兇兇,但它仍是能被處理的。作者就說,當處理生氣時,你當然可以先將情緒發生的原因歸於別人(例如孩子),繼續生氣,或將將自己和情緒分離,並跟自己說「我生氣了,我現在的情緒很憤怒」,有留意到嗎? 是「我的情緒」,不是我「我」,這個動作就是要讓憤怒情緒和你分離,讓你可以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
很多時候媽媽都會在憤怒過後感到愧疚,這也就說明愧疚為何會存在。母職中的愧疚感可分為兩種,第一型是責任型,這是因為你很愛孩子,想給予孩子最好,當覺得自己做得不足、不好時,而出現的;第二型是不斷回顧過去無法改變的憾事,不斷讓你感到愧疚的自虐型愧疚。你會在憤怒過後感到愧疚,正是因為你覺得生氣是不好的事,當媽媽不應該這樣做;但作者認為,媽媽在經歷任何情緒之後,再進一步了解自己為何有此情緒出現,才是對親子關係最重要的事,而非只是單純的壓抑憤怒或深陷愧疚之中。
非暴力溝通法—從感受自己到表達需求
作者在書中就引用了 心理學博士 Marshall B. Rosenberg 提出的 非暴力溝通法,幫助媽媽在親子互動中做到有效的溝通,並且持續提升關係品質。我會配搭一個我日常在家工作中時常發生的情境,為你說明。
非暴力溝通法四步驟
觀察(描述事件,不帶批評)
上述提及過的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或是當腦中有想法冒出來時,都可歸類在這個步驟。嘗試客觀地去形容自己的內在狀況,或是外在環境發生的事。
想法:「又來書房玩,到底要說幾多次才懂我在工作期間不能來打擾我!」(想法)
觀察:「那只是我第一時間的想法而己,並非真實。我看見孩子現在進來書房,在玩他的玩具。」
註:我自己是如何去區別客觀還是主觀描述呢?就是句子當中有沒有形容詞。
用心體會自己的感受
「我感受到不耐煩。」
找出感受的源頭
「因為我很想專心完成工作。」
提出具體的請求
「兒子,媽媽現在需要專心完成工作,可以請你離開房間,在外邊玩玩具嗎?」
請求:你的需要+希望對方做的事
註:非暴力溝通法很易懂,但在執行上並不容易,如果你對此方法有興趣,請進一步了解及學習。
後記:覺察情緒並不是得道升天
很多人對情緒平穩的人都有一個錯誤的理解,就是她們情商很高,或是她們個性本就沒甚麼情緒。我覺得這樣想,就如你看到一個人體態健美,然後說,嗯她一定是天賦異稟體脂特低,才會有那樣的腹肌——你看不見的是她用了幾多時間來鍛練身體。
和情緒共處也是同一回事,沒有人是沒有情緒的,只要你活著,你就有情緒,差別只在於,我們和情緒的相處模式是怎樣? 是單方面打壓,還是相處融洽,還是還在學習周旋?你可以有不同的狀態,但請記得,學習覺察情緒並不等於你會一步登天,下一分鐘就能完美示範,原地做個不生氣媽媽;相反,你一定會像鍛練身體那樣,飽經挫折或失敗,但千萬不要放棄,因為覺察情緒就像你覺察要上廁所大小二便一樣,同等重要。只是我們開始得較晚,要多花一點時間。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