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是教養出來的 :教養不當如何傷害孩子身心?

by | 11 月 4, 2022 | 學習教養

社會愈富庶,疾痛愈提早——很多年幼的孩子身體都有一些小毛病,有一些更是延續至成人時期。如果現代醫學都可以根治,沒有父母會諱疾忌醫,只怕是找不到真正的病因。《 病是教養出來的 》只聽書名,就叫父母心驚膽顫——原來育兒上的用心良苦,有時候會捉錯用神,讓孩子身心受害? 是的,但這並不絕望,因為路還很長,你今天學懂就好了。這篇文章,我們會談到此書所說的現代教養所帶來的常見健康問題及其解方,還有作者深信的最佳育兒法,這對我很有幫助,我希望對你也是。

你也可以用聽的接收內容。

教養不當,身心受創

作者許姿妙是一位中醫師,出版過不少健康著作,她同時亦是台灣一所華德福學校的駐校醫師,多年的行醫經驗,讓她接觸到很多無法在西方醫學獲得根治的病人,她也觀察到,當中有很多人的病都是從小被不當教養累積而來的,很常見的是父母的焦慮,投射在孩子身上,讓孩子積壓成疾。她希望讓更多人知道,惡疾的因是來自教養不當,父母有意識地打破惡性循環,不讓更多孩子受害。

而何謂教養不當?畢竟沒有父母會蓄意做出危害孩子的事,然而在現代社會追求成果的功利主義下,教育系統又長期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的確很容易做了以為「對孩子好」卻長期影響身心的事。例如,作者在書中開首就分享了一個很經典的個案:有一家人一門四傑,孩子不是大學教授就是中學教師,然而每一個都有不治之症,後來作者才發現,原來這家人的教養方式非常壓逼,每一個孩子都有被人豔羨的專業,卻都不曾做過自己喜愛的事。

所謂的教養不當的行為,可以有千萬種,但如果從書中的例子歸納而來,我認為簡單來說,就是大人的教養焦慮過大,而忽視孩子的心靈需求,以致情緒長期積壓,逐漸在身體形成頑固的慢性病。這也就是作者所言:「每一個病都代表一種需要,每一個孩子的問題行為背後,都有其健康上的意義。」

每一個病都代表一種需要,每一個孩子的問題行為背後,都有其健康上的意義。

病是教養出來的

健康疑難,這樣而來

除了忽視孩子的心理狀況,作者也提出很多孩子的教養疑難或身體毛病,其實都是來自父母沒有在恰當的時候做恰當的事,把孩子生命的發展時序搞亂,弄出身體虛弱又沒有意志力的孩子,而意志力是行動力的驅動核心。

生命的發展時序是作者融合中醫學及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史戴納 (Rudolf Steiner) 的人智學而成。人智學和中醫學都以七年為一個週期來區分人類身體發育的階段,而各個階段所需重視的也不同,例如0至7歲的孩子,正處於大腦的神經感覺系統發展時期,他們最需要的,是肢體的活動,因為四肢末梢是神經分布最密集的部份,多活動可對腦部有良好的刺激;可是,這已和很多現代父母追捧的「把握大腦黃金發展期,及早刺激及開發才會讓孩子更聰明」的信念相違。書中指出,過早開發大腦,只會摧毀神經系統,阻礙孩子學習使用及掌控自己的身體。而且,過早用腦思考,會削弱孩子的消化功能,也就是中醫常說的「脾胃虛弱」,當身體養份不足,就自然會影響整體身體發育。

另外,書中也講述另一個現代教養很常見的狀況,我認為這真的很值得父母及早留意,這就是「過早的壓力」。把孩子早早送上學,很正常對不對?如果你有留心上文,你可能會明白,這有可能讓孩子的神經過早被開發,但原來,太早離開父母而帶來的不安全感、太早應對學習的壓力,對孩子來說也會影響大腦的發展——壓力會透過基因的改變,令海馬迴變小,而因緊張而來的腎上腺素,又會影響神經突觸的訊息傳遷;而沒有得到足夠安全感的孩子,腦部會比同齡孩子小百分之 20%至30%。

最後,我想分享書中提及一個我也有犯過的處理方法,就是過度使用退燒藥。幼兒發燒相信是很多父母也會面臨的情況,而且很多醫生也會建議,當孩子去到39度多時就要服用退燒藥,我以前也是這樣信奉的,畢竟看著幼兒持續高燒,的確讓人非常恐慌;但書中所說,也的確是大家可見——發燒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大力防禦病菌的時候,當體溫去到三十九至四十度之間,細菌和病菌就很難在人體內生存,但如果此時用退燒藥把體溫降下來,細菌和病菌就有機會加倍繁殖,退燒藥力一過,孩子又要燒得更高才可以殺菌。所以,一直在用退燒藥的孩子就只會一直反復來回高燒,而不吃藥的孩子,通常很快會退燒,亦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有機會上場作戰,身體抵禦力也會較好,從小病是可快速復原,反之一些長期服用退燒藥的孩子,除了身體愈來愈虛弱,更會有來長遠的疾病隱憂。

三個七年,做對的事

作者既是中醫師,也是信奉人智學的人,同樣她的孩子也是接受人智學下的教育法華德福的教育,她認為人智學中所提倡的「人類發育三個七年」概念,是絕佳的教養階段指導方針。

七歲前,孩子最重要任務是培養「意志力」,這時候的孩子,需要多動四肢,並有規律的生活節奏;七歲至十四歲,是「情感發展」的時期,也是逐步建立對世間萬物有愛有連結的時期,有情感才會對學習產生興趣;十四歲至二十一歲,才是真正「用腦」的時期,這階段重視「思考能力」的培養。

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除了這能讓孩子在最充足的準備下學習,也是避免父母出現「教養不當」——當孩子都能在最理想的時間做適當的事,那「做到」的機會就會提升,「做不到」的機會就會減少,父母自然少了因勉強而徒添在子女身上的壓力,那孩子和父母,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書中還有大量因教養不當而引發的健康問題,如對此書有興趣,歡迎前往大樹生活館購買。

0 Comments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其他相似文章

學懂《 原子習慣 》四部曲, 讓習慣成為母職強大工具

學懂《 原子習慣 》四部曲, 讓習慣成為母職強大工具

我個人非常推薦媽媽們閱讀《 原子習慣 》,此書不只能應用在生活或工作,任何你想增益的層面,你都可以運用此書所說的習慣養成四部曲。而我,就把此書所學到的用在孩子的教育身上,對他和我的助益非常巨大。這篇文章,我想和你分享,我是如何把原子習慣應用在我的母職生活。

關於作者

關於作者

李心尹 Natalie 是香港自媒體創作者、Podcast 節目《媽媽成長課》主持人。致力創作提升母職生活效能及幸福感的內容,協助現代媽媽創建理想母職生活。

忙碌媽媽一週要事規劃及行動手冊下載

忙碌媽媽一週要事規劃手冊|限時下載!

一份5頁的指導及行動手冊,助你一步步規劃好一週要事,做好時間管理。

你已成功登記獲取忙碌媽媽一週要事規劃指導及行動手冊,請留意電郵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