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拿個電話出來,所有育兒生活的騷動都可以即時停止——你可以享有即時的寧靜或短暫的休息,這些都是當了父母後長期可遇不可求的美景。我們可以獲得的滿足是即時的,所謂的壞影響卻在未來,我們輕易就為孩子建立 3C 使用習慣。
可是,大眾媒體總是告於你,使用3C 禍害嚴重又深遠,每一個主動給孩子使用3C 的父母都被貼上「教養不當」、「不負責任」的標籤;當然有時連你自己也會自責,自己不是好父母。我們有壓力,是因為我們普遍都認為,這事是錯啊。但,錯在哪裡呢?你清楚知道嗎?
在現今資訊泛濫的世代,媒體需要吸睛的標題及煽動的內容來賺取注意力的時候,我們作為父母的責任,似乎不只(也不應該)停留在片面的解說,尤其是當你真實的體驗和媒體所說的,有所出入的之時。
這篇文章,我會參考自《 螢幕兒童 》( The Art of Screen Time: How your family can balance Digital Media and Real Life ) 此書,讓你看見恐懼和不理智何來,把媒體套在科學研究的濾鏡拿走,清楚看見及正確解讀那些數據,讓你成為一個有充足資訊和覺察力的家長。
到底你對於3C 產品的恐懼何來?是否全都是有根據的?公認的科學研究是怎樣說於孩子使用3C 產品的禍害呢? 你又應該注意些甚麼?
當事情變得片面,你更要小心。
為何你需要先冷靜? 了解傳媒的資訊缺陷及科研的政治
有一定社交媒體使用經驗的你,一定聽過「標題黨」,又或是釣魚文吧? 這些都是一些網絡媒體為求吸引點擊,有一點欺詐成份的手段。這樣說,並不是說很多聲稱「過度使用3C 會帶來影響」的新聞或內容涉及欺詐,我想說的是,因為網絡媒體競爭實在非常激烈,流量及點撃率的確是很多公司的生存指標,所以,一些誇大的用詞、聚焦於危險及傷害,這樣的操作才能煽動你的情緒,從而加強內容散播(流量)。
另外,亦由於在科研界內,一些強調3C 與負面影響的有關實驗會更有機會被關注,獲得資金贊助,而那些顯示有益的就比較不會被構思及進行。所以在主流媒體,你看到「壞處」的比例,往往比「好處」多很多。
大家都在共同創造一個「3C 是負面」的意識形態,這就難怪,你會傾向對於3C 使用產生較多的焦慮多於平安的感覺,對吧?只要說起3C 產品,不論是在實體的媽媽圈,或是網絡的媽媽社群,我們都是深痛惡絕。
這就是因為媒體塑造出集體意識,你的想法未必一定是基於事實的全部,因為你獲得資訊本來就不對稱。
影響是關聯,不是因果關係
談到影響,我們很自然就會立即將「3C 使用」和負面影響扣上關係,「因為多用了電話」,所以孩子「睡得不好」,我想在此提供多一個資訊給你留意,就是以下所談的影響,都只是在談「關聯」,而非「因果關係」。這是為甚麼?
假設你找到多看暴力影片和攻擊行為有關聯,你需要去證實當中的因果關係,你便需要找一組孩子不停看暴力影片,另一組不看,再看兩者的差異,但是,倫理上你是不能將孩子暴露於可能的危險當中。
這是在3C 使用在科學研究上,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因為沒有的父母會提供孩童給你做實驗啦!
所以,有多時候的科學研究,都只能告訴你有「關聯」,而不是「因果關係」。但,是不是代表你可直接把「關聯」解讀為「因果關係」呢?這便要非常小心。
為何這樣說呢?事實上,孩童會使用 3C 產品,也和很多家庭因素有關,例如家庭收入、父母教育程度、父母的自我效能等。舉例,家庭收入較高,你可以聘請傭工處理家務,你有較多時間照顧孩子,孩子便可能相對減少使用3C。如同以上述提及過的影響「攻擊行為」,是不是一定與 3C 使用量有因果關係呢,即你多用3C 就會出現「攻擊行為」嗎?還是這也有機會和父母的教養態度、給孩子的注意度也有關聯呢?相信聰明的你,能夠想到答案。
在此,提供多一個很著名例子給大家,幫助大家思考,就是「綿花糖實驗」,相信作為家長的你,很大可能有聽過了。
這個實驗一出來後,大家都非常重視孩子的「延遲滿足」訓練,因為當年的實驗結果顯示,那些愈遲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在成長的階段學術成績更好,較多做白領,整體人生成就更好。
不知道你,你對此實驗的認知,有沒有更新到呢?如果沒有,今天就順便更新一下吧。
這個實驗真的影響很多代人,不過後來,有更多進一步的研究就顯示,那些可以延後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不純粹是因為自制力、忍耐力。
你可以想像,對一個孩子來說,對著甜美的棉花糖可以不立即吃掉是甚麼原因嗎? 你大概能猜到吧!
這個實驗的巨大缺陷,正正就在於,他沒有顯示出家庭背景對成長的影響,而這其實是很多涉及孩子教養問題上一個很重大的因素。那些能夠忍耐的孩子,是因為他們的家庭經濟環境都比較好,常常可以吃到糖果,相反,比較難面對糖果誘惑的,正正是那些平日沒有很多機會吃到糖果的孩子。
所以,讀過那麼多書的科學家都可以犯錯時,我們作為普通的家長,當然好自然會弄錯一些概念,但不要緊,我在此提供這個資訊,就是希望讓你在看待 3C 使用問題時,能有更客觀及宏觀的角度去看,而非只被情緒帶動去思考——3C 就是一切的肇因。
不過, 兒童過度使用 3C 產品,的確是有一些風險,以下我們就來說說,一些有充份證據及學術界公認的影響。
你最想知道的 3C 使用帶來的影響
睡眠問題
目前公認最佳的調查結果顯示,孩童使用3C 產品,對睡眠時間及質量都會有負面影響。《 螢幕兒童 》提供的一個代表性調查是這樣說的,2084名四年級至七年級的學童,睡房有電子裝置的學童,會比沒有的平均睡少20分鐘,而這在成人身上也有同樣的結果這樣的結果——你的手機愈近睡床,你的睡眠時間就愈少、品質也會愈差。
3C 產品對於睡眠的影響,主要是來自:
- 藍光:就像日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擾亂生理時鐘,令入睡困難。
- 媒體的內容:過度刺激,讓壓力荷爾蒙可體松分泌太多,讓孩子在晚上仍保持亢奮。(這其實也是我們,總會避免晚上和孩子玩很激烈遊戲的原因。)
當睡眠受到影響,是不是只是呈現出休息不足,多打幾個呵欠的狀態呢? 相信作為家長的你,也見識過孩子因為睡眠不足的狀況吧?
可能你會看到情緒波動、過動、易怒都是很常見孩子因睡眠不足而出現的狀態。的確,《 螢幕兒童 》就說到,有很多研究顯示,睡眠不足不單只影響情緒,更會引發一連串的心理問題—憂鬱、焦慮、肥用、學業不佳、注意力不足,甚至免疫力下降。
肥胖
《 螢幕兒童 》書中提及一項調查顯示,一天看電視超過兩小時,肥胖的風險就會增加一倍,而現今學齡兒童看電視的平均時數是一天四小時。
此處所說的「肥胖」是指會對兒童構成危險,例如引發慢性疾病、縮短壽命的過重。
但是由於甚麼原因去導致,是不明的。你可能會說,那就是因為他們常坐著不動,就自然會胖啊,但事實是,並沒有明確證據顯示,看得多電視的孩子就比較少時間走動。即是說,你看了3C,而3C 如何影響你大腦及身體,令你變胖,是一個很微妙、吊詭的狀態。
不過,研究人員相信,這和零食、廣告及遺傳基因有關。
其他因使用 3C 而來的問題呢?
以下都是家長會關心,科學家正在研究,卻還是沒有一個有確切答案的課題。我把它們因應出現的時序來排序。
情緒調節能力
書中提及一個研究指出,9個月就被評為較難安撫的孩子,在2歲時會更看電視更久,而有持續行為問題的孩子,亦會更可能使用3C。這部份很有趣,研究人員都有提及,就是可能較難安撫的孩子,父母會借用3C 產品去幫忙,但這批孩子卻又是最受3C 產品影響的。
尋求即時滿足-大腦的獎勵機制
智能手機的設計,就是讓大腦可以快速獲得即時滿足,藉以釋放多巴胺,讓我們一直追求那種快感。書中提及一個研究就指出, 打電動的小孩的大腦多巴胺量類似吸食可卡因,相比起日常生活及社交互動中,多巴胺釋放較為溫和,這對孩子來說,就會較容易對 3C 和 電動著迷,電玩的設計就是要以極快的速度來刺激那種尋找與得到的感受;對幼兒來說,沒有即時反應的玩具,也會感覺較「沒趣」。
注意力失調
過度接觸瘋狂動作和注意力失調是有關聯的。
攻擊行為 和 麻木不仁
媒體中的暴力內容會導致孩子有機會出現攻擊行為,主要是因為模仿;另外,亦有機會出現面對現實生活的暴力時,敏感程度減弱,出現所謂的「 麻木不仁 」。
性別定形及想像力
媒體的內容亦會令人影響孩子的想像力。書中引述一份代表性研究指出,61%的女孩一週至少玩一次迪士尼公主玩具或看相關的事,一年後,這些女孩選擇性別刻板印象的可能性較高。而多玩公主遊戲的男孩,他們對身體有正面的看法較多,在別人心目中也較樂於助人。
螢幕成癮
這需要經過專業評估, 專業定義為「生活中多重層面嚴重功能失衡,己達臨床的顯著性。」,即不只是你認為的使用總量很多就是「螢幕成癮」,還需要觀察孩子的日常生活其他層面是否有很嚴重的失衡。。
作為家長,我們要留意甚麼?
- 以上關聯,並不是指直接的傷害,風險和傷害是不同的,這樣說並不是要你輕視過度使用 3C 產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就像午餐肉是一級致癌物,你不會因為吃了一口就惶恐終日。我希望,也就像此書想帶出來的訊息,我們要恰如其份注意到潛在危險,又不必過度反應。對,我知道很難,但哪一個丟給父母的課題是不難的?
- 就如書中所說,你的孩子可能是蒲公英,草根性強、適應力高,對使用 3C 產品的反應不多;也有可能是蘭花,較容易受 3C 產品所影響;每個孩子的體質都不一樣,所以你要做的是密切注意孩子的反應。
- 因為各人反應不同,所以沒有所謂的安全使用量,也沒有既定的危害使用量,也就是說,「過度使用」對不同人來說,有不同的含量。就算很知名的美國兒科學會主張,2歲前的孩子,一天使用的時間不應多過30分鐘,大一點的最多兩小時。這個建議已被更新,更有趣的是,他們自己也承認這個建議並沒有任何科學證據,只是杜撰出來的。
- 你需要的是特別留心是,兩大風險因子:睡眠和肥胖,因為這兩處出問題,會放大其他使用 3C 的負面影響。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