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我會將《原子習慣》內所提到的習慣養成四部曲應用在我培養兒子建立閱讀習慣的例子上,希望可以幫助你理解《原子習慣》中的每一個環節,助你為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養成。
以下的將會提及我經歷過的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其實都是一個習慣養成。培養閱讀,其實只要做好附合該階段特性的習慣就足夠,這也是我借助《原子習慣》習慣養成四部曲來解說的原因——將事情分拆開來處理,你會更容易做到。
每一個孩子都不同,以下所提及的年齡只屬我的個案;不過,我相信階段便很難跳過,大部份的孩子應都是先學懂聽才學說、先懂讀才學寫,所以請你也要留意,階段就是先後次序,應該不能跳過吧?
在這裡先說明一下,我兒子現時的閱讀習慣及能力。兒子會在早上及晚上閱讀他感興趣的英語橋樑書,在大約4.5歲時開始展現出認字的能力(主要是英語),現時5歲,他可以自行閱讀網上的維基百科英語文章,如遇生字,他能夠自行拼音,大約猜其意,或者直接忽視。他能夠以英語跟外藉人士溝通,我們是自學家庭,他的學習以他的興趣和需求為主導。
第一階段:被動閱讀(出生至1歲 )
習慣建立目的: 建立對閱讀正面感覺
作為自學家庭,我認為讀寫能力能愈早習得愈好,因為他可以更早自主自己的學習。孩子出生第二個月起,我就開始為他伴讀。所以,我要自己建立一個「為他伴讀」的習慣,同步他也會建立「被伴讀」的習慣,這些習慣都是為了建立閱讀的正向感覺。
我回想,當時的我,有用到《原子習慣》內所說的一招「習慣綑綁」——將你想要建立的習慣,扣上你原本已在進行的習慣。你要確保新習慣可以重複被提示發生,那就將它扣上任何一件你在日常生活中天天進行的事就可以了。
當時,我選擇在早餐後和睡前進行伴讀,而我還加上一個承諾機制*,就是每天要讀夠20本童書。這樣的話,就是早餐後讀10本,睡前讀10本。 (寶寶階段的故事書,是一兩分鐘就可以完成一本的。)
*承諾機制:讓現在的選擇鎖定未來的行動。
根據《原子習慣》四部曲,當時我們的習慣這樣養成起來:

《原子習慣》裡說,理想情況下,好習慣的獎賞就是那個習慣的本身,閱讀本來就是這樣一回事,你閱讀就是因為閱讀有樂趣,但對一個尚未有閱讀能力的寶寶來說,這樣就行不通;但要是待他擁有閱讀能力,屆時閱讀習慣又可能會遇到很多強勁競爭對手(如Youtube),而令閱讀習慣更難執行。所以,在這個階段,要給寶寶的獎賞不是閱讀本身,而是因閱讀這事所帶來的親密感、安全感,這就是伴讀一直強調,不需要過於重視書的內,反倒家長「讀」這個行為。當寶寶對閱讀有正向的感覺,這就能為後續閱讀習慣的提升打下基礎。
第二階段:主動閱讀 (1歲 至 4歲)
習慣建立目的: 感受到閱讀很有趣味,不困難
兒子一歲後,他就懂得主動要求我們伴讀童書,在這個階段,我認為要能夠維持孩子對閱讀的喜愛,最重要的是環境的設計(提示)和父母的回應。

第三階段: 自主閱讀 (4歲 至 現在)
習慣建立的目的:學習新事物
在這個階段,孩子已建立閱讀能力,能夠自行閱讀,但同時也有很多更具吸引力的東西分散他的注意力,例如Youtube,所以這階段,書本的趣味性要極速提高,也就是要注意「渴望」的吸引度和「獎賞」的滿足度。閱讀習慣的競爭對手不是父母,是很多的其他誘惑,一套感興趣的美劇會讓你放下有益的書本,所以你要去找讓他感興趣的書,一些他不能在其他渠道獲得同樣資訊的書。

集中處理當下這階段要執行的習慣就可以了
每一個階段,你所需要重視的要點都不同,如果弄錯,效果就會可怕。例如,你在主動閱讀的階段,強逼他認字,又或在自主閱讀的階段,要他讀不感興趣(而你覺得很有益)的書。那你就是在一步一步邀請他討厭閱讀。我明白,你想快點看到成果,但如果著急有助事態發展,那我會邀請你馬上去做,事實大家都知道不是嘛。好像你看我的第二階段,有足足3年時間,那3年我就是不斷伴讀伴讀和伴讀,我不知道他會在甚麼開始認字,也沒有主動要求他去認字,然後有一天,他指著書的一個字說:「這是Lion 、 Cheetah……」然後很快有一天,他教我甚麼是「Mirage」、「Camouflaged」。育兒事更讓我知道,世間所有事都有花開結果的時候,你求不到花快點開,但你絕對可以在今天放下種子,養成好習慣,然後期待習慣帶來巨大的成果,這就是《原子習慣》的中心思想,所有微小的事情都可以促成巨大的改變。你今天伴讀一本書,都是在為孩子的閱讀培養貢獻0.1 %。微不足道嗎?非常。有價值嗎?一定有。
0 Comments